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
一)引言
根據教育局2012年教育局通函第135/2012號,有關「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策的修訂,教育局已於2012年8月向學校發放津貼額為530,000港元的「德育及國民教育支援津貼」。無論學校以任何方式推展有關教育及其相關項目,學校仍然可以靈活運用有關津貼,配合校本有關教育及其相關項目及所需的準備及教學。為了更有效地推動校園關愛文化,培養學生的社會公民意識,本校將採用多元化方式實施德育活動,並藉著德育及國民教育支援津貼,進一步發揮計劃的目的,為香港培育更多德才兼備及勇於建設社會及國家的人才。而發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良好品德修養,令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觀,促使學生成為明辨是非和富責任感的良好公民,乃本校辦學理念之一。因此,本校致志在此計劃實施期間透過不同德育及國民等多元化校內及校外活動啟發學生的公民素質,以達致教育的目標 。
二) 計劃目的
藉著支援津貼資助,再作提升及優化培養學生在個人、家庭、學校、社群、國家、世界等範疇內的正面態度,配合德育與國民教育計劃下推展下列目的:
1. 培養學生建立正面價值,了解自我潛能以拓展健康的人生態度
2. 推廣關愛文化,培養學生對校園及社區的責任感
3. 拓闊學生經歷,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及香港社會的認識
4. 提高學生對家、國及世界身份認同及責任感
5. 綜合各目標成果,建立計劃網上專頁,以供日後活動作參考
三) 現況
本校已備條件
1. 全校員工認同辦學目標及擁有共同的教育理想,竭盡所能提供優質教育給年青的一代。
2. 本校著重關愛文化,致力發展學生在個人、家庭、社區及社會的責任感,培育學生固有的中國傳統美德以成為有為的青年。
3. 本校設有校園電台,可藉不同的德育與國民教育計劃課題進行節目,透過此平台,進一步加強及提升學生之德育與國民意識。
4. 本校已建立了有效的活動及常規以建立學生之品格及良好公民質素。
本校以上具備的條件,與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中的宗旨具吻合之處,例如:致力培養學生誠信及責任感,教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品格等等,並鼓勵學生主動關心家庭、社會以致培育積極的人生態度。 關注及待改善情況
1. 學生在個人、家庭、社群、國家、世界五個範疇內之起步點均偏低,表現亦較參差。
2. 學生大部份來自基層,需要申請學費減免之學生人數亦佔有不少比例,因此,為學生安排拓闊體驗活動時,需考慮籌措經費。
3. 由於支援校內推行活動及帶領學生外出活動時均需要足夠的人力資源,因此,需加添額外人力,才可有利支援計劃的實施。
計劃實施 (2016-2019)
目標一:培養學生建立正面價值,了解自我潛能以拓展健康的人生態度
項目 |
關注重點 |
預期果效 |
推行時間 |
成功準則 |
評估方法 |
參與科組 |
||
16/17 |
17/18 |
18/19 |
||||||
德育及公民教育校園電台語音節目 |
透過校園電台制作有關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語音節目,透過故事形式灌輸學生正面的價值觀 |
加強學生的正面價值觀 |
|
√ |
√ |
完成不少於3個節目制作 |
會議檢討 |
國事學會 -陳映雪老師 |
野外領袖訓練 (War Game, Skateboard) |
建立學生正面價值,拓展個人潛能 |
學生能欣賞自己的優點並接納自己的缺點,發掘個人潛能 |
|
√ |
√ |
完成不少於2個野外領袖訓練營 |
回應問卷 |
班長會 -馬美琼老師 |
無限潛力展現計劃 |
推動學生抱持積極人生態度,為自己未來訂下目標,促進個人成長及拓展積極及健康的人生態度 |
學生能找到個人興趣及發展其生涯計劃 |
|
√ |
√ |
完成不少於2次的生涯規劃計程
|
學生體驗報告 |
-陳映雪老師 |
生命教育工作坊 |
培養學生以開放的態度,認識人的生命歷程 |
學生能對生命認識有所提升 |
|
√ |
√ |
完成不少於2次的工作坊
|
收集學生意見 |
成長委員會-德育組別 -曾文聲老師 |
人際與溝通技巧工作坊 |
建立學生以關懐和體諒的態度,學生與人相處的技巧 |
學生能明白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的重要性 |
|
√ |
√ |
完成不少於2次的工作坊
|
收集學生意見 |
成長委員會-德育教育 -曾文聲老師 |
學期欣賞之星 |
鼓勵學生抱持積極態度,為個人未來訂立目標和期望 |
每班成績最好的3位學生或由班主任推薦 (操行需有B級或以上) |
√ |
√ |
√ |
全年不少於50位學生獲獎
|
統計獲獎人數 |
班主任、國事學會 -陳映雪老師 |
目標二:推廣關愛文化,培養學生對校園及社區的責任感
項目 |
關注重點 |
預期果效 |
推行時間 |
成功準則 |
評估方法 |
參與科組 |
||
16/17 |
17/18 |
18/19 |
||||||
探訪老人服務 |
關注社會有需要人士,培養學生對社區的責任感 |
學生能明白香港長者面對的挑戰及關懷長者的文化 |
√ |
√ |
√ |
完成不少於3次的老人探訪活動
|
回應問卷、學生反思 |
青年探訪私型安老院宿計劃 -盧美霞老師 |
探訪特殊學校義工服務 |
推廣校園關愛文化至社區 |
學生能體驗社區不同人士需要及推廣關愛文化 |
√ |
√ |
√ |
完成不少於2次的老人探訪
|
回應問卷、學生反思 |
郭智穎老師 |
黑暗中對話 |
培養學生積極的態度,以堅毅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 |
學生能體驗視障人士面對的困難及培養關注社區有需要人士的關愛文化 |
√ |
√ |
√ |
完成不少於2次活動
|
回應問卷、學生反思 |
國事學會 -陳映雪老師
|
認識少數族裔文化活動 |
提升學生對社區人士的認識,推動共融文化 |
學生能認識及了解少數族裔在香港的生活及文化特色 |
|
√ |
√ |
完成不少於2次活動
|
回應問卷、學生反思 |
國事學會- 陳映雪老師 |
目標三:拓闊學生經歷,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及香港社會的認識
項目 |
關注重點 |
預期果效 |
推行時間 |
成功準則 |
評估方法 |
參與科組 |
|
||||
16/17 |
17/18 |
18/19 |
|
||||||||
中國文化節慶活動 |
提升學生對國家文化的認識 |
學生對中國節慶的認識加深 |
√ |
√ |
√ |
配合全年中國節慶,推動不少於三次中國文化活動(例如:中秋燈謎、文史周活動)
|
收集學生意見及會議檢討 |
中文科、國事學會 -何慧微老師、 陳映雪老師 |
|
||
參觀「生命‧歷情」體驗館 |
提升學生對生命歷程 |
學生能認識人生的歷程 |
√ |
√ |
√ |
每年完成不少於2次活動
|
回應問卷、學生反思 |
國事學會 -陳映雪老師 |
|
||
十大新聞選舉 |
提升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心 |
學生能新聞時間提升認知 |
√ |
√ |
√ |
建立學生對社會各議題的關心、觸覺及理解,全校有70%或以上同學參與 |
統計參與人數 |
通識科 -馮凱玲老師 |
|
||
認識社區文化 |
加強學生對本土的認識 |
學生對本土區的認識提升 |
√ |
√ |
√ |
完成不少於3次的社區文化認識活動
|
回應問卷 |
通識科、國事學會 -馮凱玲老師 |
|
||
家.點.愛義工隊 |
建立學生回饋社區的責任感 |
拓展學生的社會經歷,回饋社會,加強對社區的關注 |
|
√ |
√ |
成立固定的青年義工隊,透過不同方式的社區活動,拓展學習經歷及建立學生對社會的承誓擔,完成不少於兩項服務計劃
|
學生全年表現(成績表上活動評級) |
國民教育小組 -陳映雪老師 |
|
||
目標四:提高學生對家、國及世界身份認同及責任感。 |
項目
|
關注重點
|
預期果效 |
推行時間 |
成功準則 |
評估方法 |
參與科組 |
|||||
16/17 |
17/18 |
18/19 |
|||||||||
國慶活動及問答比賽 |
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 |
學生能對國家文化認識提升 |
|
√ |
√ |
加強學生對國家歷、最新發展之認識
|
參與人數 |
國事學會 -陳映雪老師 |
|||
全港中國國情知識大賽 |
透過比賽形式提升學生對國情的知識 |
學生能對國家發展情況的認識加深 |
√ |
√ |
√ |
學生參與比賽,增加對國家認識
|
參與人數 |
歷史科 -鄭瑜老師 |
|||
國內考察活動 |
增強學生對國家的了解 |
學生能對國家歷史、最新發展認識提升 |
√ |
√ |
√ |
透過交流,增加學生了解國情及其他國家的文化,從而提升不同層次的身份認同
|
回應問卷、學生反思 |
歷史學會、國事學會 -鄭瑜老師、 -陳映雪老師 |
|||
四川文化交流服務團 |
提升學生的國民身份,明白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
學生能對國情的認識提升,了解國家的發展情況 |
√ |
√ |
√ |
透過國內義教服務,讓學生學習回饋社會,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
學生反思 |
鄭瑜老師 |
|||
參觀博物館活動 |
提升學生對本土,國家文化、歷史的認識 |
學生能提升對本土歷史、國家文化的認識 |
√ |
√ |
√ |
全年進行不少於2次的參觀
|
回應問卷 |
國事學會 -陳映雪老師 |
|||
親子閱讀計劃 |
增強親子關懷及溝通 |
透過親子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及增加父母和子女的雙向溝通, |
√ |
√ |
√ |
每年不少於2次的閱讀報告
|
學生作品 |
家教會 -鄧美儀老師 |
|||
友校互訪交流計劃 |
培養學生對少數族裔學生的了解,擴展個人視野,同時提升國民意識,促進社區共融文化 |
與友校學生加強溝通及互相了解,以不同形式活動增加對少數族裔的認識 |
|
√ |
√ |
完成交流活動設計目的,並加強學生對身份之反思
|
回應問卷、學生反思 |
家.點·愛義工隊 -陳映雪老師 |